中心學術研究成果紀錄
◆ 國際線上系列講座

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研究中,田野研究方法為越來越多學科所使用,而隨著田野研究的方法論反省,也有越來越多的反身性思考,檢視田野中的權力關係,進而重新定義田野研究作為一種社會實踐的行動。
為了分享亞洲太平洋地區研究者以及社區之間協力合作、相互培力的經驗,政治大學臺菲科研中心、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人類學系、夏威夷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澳洲新英格蘭大學共同合作,以原住民知識、襲產與地景為主題,組織了一系列的線上講座。
此一系列講座共包含十個場次,參與者包含了來自菲律賓、印尼、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台灣、美國、關島、夏威夷、澳洲、紐西蘭等國家/地區的研究者與社區工作者。自2020年9/17起,每周四早上,舉辦一系列的線上講座,並開放參與會議的朋友提問、對話。即便全球疫情環伺,不管身在何處,我們透過這個線上講座連結在一起!這是一個跨國、跨校資源整合的學習機會,更是一跨學科、跨社群對話的知識盛宴。
◆ 期刊文章
Stephen Acabado, Da-wei Kuan (2021)
Food production systems, agricultural landscapes, and the distribution and consumption of valued products often reflect social dynamics. They are also a manifestation of the way societies decide on how to respond to environmental pressures. Using Ifugao (Philippines) and Tayal (Taiwan), two Indigenous Communities in highland Philippines and Taiwan as examples, this article aims to reveal the social ecological meanings of maintaining and revitalizing ritual crops in contemporary capitalist world. Adopt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ethnographic study, and case study, the authors: 1) explain how the ecology, labor investment,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belief system made agricultural landscape an agro-cultural complex; 2) trace the landscape transition in the process of colo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and 3) address recent efforts to revitalize the ritual crops in the landscape of both cases. By comparing these experiences, the authors point out the importance of continuous enactment and representation of traditions. With these efforts, the communal identities are sustained, and the alternative models of economy are made possible. In the end, the authors propose a dynamic view of landscape and make further suggestions for landscape conservation. Luzon Island of the Philippines is approximately three times the size of Taiwan and is located 300 km south of the smaller nation.
官大偉 (2020)
在原住民知識研究、國際合作和部落參與等工作上,筆者經驗尚屬淺薄,但是經過這些不同面向之工作的投入,也讓人逐漸學習到其中的意義,並要去思考幾個問題,包括:1.所謂的國際合作,是否會強化了以國家為核心的建構,而犧牲了原住民族社會的主體性?抑或存在著其他的可能?再者,2.在學術研究和社會實踐之間,兩者考量的重點各有不同,要如何結合或轉化?更進一步,3.在民族學、人類學對研究範式中,已經不乏對方法論的反省,也產生了所謂參與式研究的討論,但究竟甚麼程度的參與,能避免僅是聊備一格,而真正做到改變研究者/被研究者的關係?以上這些問題,各自有其遭遇的挑戰,也彼此互有相關。本文將從筆者赴菲律賓進行田野參訪、嘗試進行教學研究合作,到政治大學成立「臺菲原住民知識、在地知識與永續發展海外科研中心」的經驗為例,分享過程中對以上問題的心得,並提出後續展望。
官大偉 (2020)
登錄世界遺產,在 1990 年代成為國際間一種文化地景保存的策略,為了解從保護全人類共同資產的廣泛宣稱,進入到在地尺度的實際運作,並探討地景保存與經濟發展、認同政治之關係,本文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為世界遺產的菲律賓伊富高梯田為例,運用二手資料收集、民族誌田野調查等方法,進行以下工作:1) 追溯登錄世界遺產之前,伊富高梯田與其社會文化的關係,以及國家啟動觀光之發展政策所帶來的影響:2)檢視登錄世界遺產之後,在地非政府組織與地方政府、國際資源間的互動,以及如何以「拯救梯田」的機會,形成符合在地發展期待的作法:3)分析這個過程中,遺產經濟和認同政治的關係,以及在地透過地景保存行動再建構其社會關係的意義。最後,本文指出,地景不僅是人類活動歷史的靜態軌跡,地景保存更是當下不同價值、意識型態與發展想像之間對抗∕協商的動態過程,對地景保存的思考,應注重社會和地景管理的關係,而非僅是地景表面形象的維護。